看移动互联网早期的电子杂志VIVA创业记,曾有机会成为大公司(何为移动互联网)
作者/ 张帅 编辑/ 冯寅杰(本文原载于《创业人》杂志 原标题《VIVA:新媒体的无线终结者——专访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OO王洁明》)
VIVA畅读以手机杂志作为一个形态来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公司,最大不一样的是内容和渠道上构成壁垒。
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VIVA新媒体创业公司在讨论着一次决定命运的转型问题。当时只有诺基亚的塞班平台横行天下(从此可以知道VIVA的资历有多老),智能手机远未能预测出现时的井喷现象,VIVA面临着一个分叉口,一个看上去平坦而明朗,另一个看上去未知而模糊。
所幸的是,VIVA赌赢了。就是这一拍板决定,致使了VIVA在更早的时刻抓住了智能手机应用爆发的大潮流,在更多的智能手机里成为装机必备,早早抢滩了这片市场,就更别提此刻风起云涌的移动阅读应用领域里的一席之地了。
不过,VIVA并不能简单盖棺定论为“移动阅读”,它和现在普遍的“新闻门户”类的信息消费应用不同的是,它以“杂志”作为载体,还原和整合读者的碎片时间,并且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媒体传播平台和品牌推广渠道。所以王洁明在面对《创业人》采访的时候,似乎也根本没有把移动阅读的几位“大佬”放在眼里,而是淡淡的说:“5000万用户,不包括运营商和自有业务,这在别的移动阅读应用里,是没有的。我们是最早进入这块领域的,而当年的竞争者早已不复存在了。”
这几乎可以从VIVA的年会看出一二。原先被称为“技术宅”的团队成员们,自从年会的形式变化以后,现在各个变成时尚大片里的摩登男女,王洁明要求每一个出席年会的人都要穿着礼服,必须要走红地毯,地点通常在某家酒店,表演的员工还会被专业造型师做全套的造型设计,俊男美女眼花缭乱。这是王洁明所要求的身为一个“媒体人”所需要的“时尚感”,而非“技术宅”的“木讷感”。
“对移动互联网和传媒业的了解使得我们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来做移动阅读,我们在移动阅读做一个媒体。”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VIVA算是和所谓的“移动阅读”定位划清界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先,VIVA也只是由十几个人在一间小房子里攒着劲在做一些前途不明的手机业务的创业公司。而VIVA就这样走过他的“三年”,历经三次转型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从手机业务到移动视频再到手机杂志。期间虽也有过错误的决策,但前进之势锐不可当,同时为了迎接未来趋势,又作了“免费”与“收费”模式的两手准备,在不久的将来,VIVA又会迎来第四次转型,并将在八月宣布第二轮融资。
渠道为王
“VIVA畅读以手机杂志作为一个形态来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公司,最大不一样的是内容和渠道上构成壁垒。”
VIVA的渠道上覆盖所有的手机操作系统,包括安卓、iOS、黑莓,新出的WindowsPhone7,三星自己做的bada,而国内80%的品牌手机,几乎走预装VIVA软件。
“我们把所有合作的内容提供商除了自己的客户端和WAP上线,还分发到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渠道,在这三家运营商我们跟它们合作手机杂志,除了提供内容以外,此外,360、豌豆荚,中移动的美眉商店、联通的沃商店,这些我们也都是最大的手机杂志合作伙伴。另外一个渠道,我们把杂志社的这些内容全部打包,用我们自有的格式,发放到所有的运营商渠道,做一个收费的版本。”
VIVA的盈利模式比较健全:在签订版权合作协议后,VIVA上全部是整版内容,然后进行广告营收分成;又或者对要上频道的杂志进行收费。付费刊和免费加广告;数字出版的整个方案,目前VIVA将这种技术输出到了国外包括印度日本都有采购。
内容为王
以“一本杂志”的形态,VIVA将电视节目形态变成移动阅读内容进行跨界传播。
王洁明有次到上海出差,他的客户对他说用VIVA下了300本杂志,王洁明对此觉得很吃惊:“别看碎片化时代,用户也还是喜欢拥有一本本杂志,我们遵循这样一个理念,让用户可以在线下载来看。下载看比在线看多四倍,说明我们和那些新闻阅览是不一样的,那个是门户新闻消费。”
实际上,VIVA的用户阅读体验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段是发生在每晚的10点以后,平均阅读量停留在40分钟左右,而将随便点几下的用户也算进来,用时也超过了20分钟。
VIVA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中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深度的阅读,“在无线终端想要看杂志的,VIVA肯定是首选,我们会牢牢定位在杂志的这个细分领域。”王洁明说道,“我们和纯粹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太一样,更偏媒体化,我们属于新媒体公司,是一个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这个最大的终端渠道,来进行内容传播。”
⊙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