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 | 用着用着就扣钱了,说好的免费试用竟自动续费?(防骗是什么)
今天要说说免费试用的事,本来这是个福利。但不少网友都反映,免费试用有陷阱,可能你用着用着就自动扣钱了...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先来看两个案例!
(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正文共:1494 字
阅读时间: 4 分钟
题图:网络配图
案例一“我只是免费借阅了几本书,怎么就自动变成扣费会员了?”
北京市的巢女士反映,前不久她看到自己的电子书上显示可以免费借阅10本书,于是她就按照提示进行了借阅,借阅过程中按照要求绑定了支付宝账号。但是到了下个月,她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变成了该平台的会员,而且自动从她的支付宝里扣除了12元会费。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我开通了会员,而且从我的‘钱包’里掏钱不应该跟我打声招呼吗?”
案例二沈阳的陈女士反映,一款儿童英语学习平台推出免费试用一个月的活动,看到课程的介绍非常精彩,陈女士就下载了该软件,并按要求进行了注册。但是她发现孩子对此软件上的课程并不感兴趣,随即就删除了该软件。
但是几个月后,陈女士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每个月都会有一笔148元的自动扣款,是这款学习软件从她的支付宝里把钱自动划走了,免费试用一个月后一直在扣款。(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陈女士再度下载了该软件,结果发现上面只留下了电子邮件沟通端口,但发出的电子邮件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这种通过低价甚至免费试用的方式发展会员,之后就自动扣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各种会员服务,还有各种让人头疼的手机增值套餐,也经常会成为恶意扣费的陷阱。
前不久,《人民日报》、新华社点名批评了一运营商存在隐蔽扣费现象。据悉,一名新华社记者自己的手机被开通了一项“车友助理”服务,该服务每月需缴费10元。当该记者向运营商提出质疑时,却被告知是在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的,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然而,当其要求出示作为开通凭证的电话录音时,却遭到运营商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的种种不配合。
然而,大家会经常看账单或短信吗?现在很多网友为避免麻烦,在银行办理了代扣电话费业务,更有不少用户采用一次性大额储值的方式缴纳话费。这样的信任却使得一些小额的恶意扣费很方便地隐藏其间。
免费试用期后可自动扣费?
浙江消保委秘书长崔砺金认为,“免费试用”是一种试用期合同,并非有效合同。根据《合同法》,试用期结束后,究竟是继续订购,还是取消,都应该经过消费者的二次确认,而不是跳过这一程序,默认执行试用期合同。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认为,用户对支付途径有知情权,可以选择是否进行该途径的支付,商家不能采取隐蔽的方式,直接替用户勾选“默认”。便捷快速的网上支付方式是未来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交易平台有义务引导用户进行选择,告知支付风险,在交易过程中应对支付步骤作出明确提示,保障用户的支付安全。(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如何避免自动扣费?
支付宝设置在支付宝中依次点击“我的”—“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后,就可以在下方看到已签约的自动扣费款服务,然后点击对不需要的服务进行解约。
微信设置在微信中打开“我”—“钱包”,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图标,选择“支付管理”—“自动扣费”,就可以看到自动扣款的项目了(不同系统位置可能有些许不同)。选择不需要的项目,然后点击“停止扣费”便可。如果没有“自动扣费”选项,就说明你未开通该功能。
QQ设置在QQ中点击头像,然后依次选择“QQ钱包”—“设置”—“自动扣费管理”,关闭里面的扣费服务即可。
手机内购除了应用之外,部分手机还会进行内购续费。以iPhone为例,在iPhone设置中依次选择“iTunesStore与AppStore”—“AppleID”—“查看AppleID”。
此外,自动扣费中还有运营商的套餐陷阱,如买套餐后还送你一份“续费大礼包”,所以大家在购买各种套餐前一定要仔细看清各种提示。
内容来源:防骗大数据(FPData)综合网络安全联盟,特此鸣谢!
编辑校对:白茂生、花魁、不知火煮
转载声明:请遵守CC协议,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
🔥典型案件汇总
🔥精彩文章回顾
云数贸五行币传销人渣宋密秋 (张健) 终被缉捕归案
揭秘曝光各类骗局、传销诈骗、金融诈骗、生活骗局、防骗支招、科普防骗知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提高您的防骗能力,从此后不再上当受骗!责任心铸就公信力,感谢您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防骗大数据独此一家
谨防山寨号混淆视听 举报邮箱:JuBao@FPData.CC
提醒身边人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