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跑男”(城市跑男)
(原标题:城市“跑男”)
9月18日,郑州市一处电子卖场附近,“跑姨”芭丽文在这里“守株待兔”。
9月15日夜里,在北京簋街等待接单的姜勇向同行展示自己的“U种兵”勋章,这是优秀“跑男”的凭证。
9月18日,郑州市UU跑腿公司总部正在接受培训的新“跑男”,如何熟练操作手机客户端是他们的必修课。
9月19日早上8时,李乾、李明兄弟在郑州一家知名早餐店接到当天的第一笔订单,他们要为客户代买一份胡辣汤,并在半小时内送到。
9月19日,一位“跑男”按时将货物送达,透过半开的大门递到客户手中。
9月20日,下班后的王兵转变为一个闪送员,他需要在1小时之内把一个3公斤重的投影仪从中关村送到东大桥,乘地铁可以保证速度。
9月16日凌晨1时,姜勇奔驰在北京的夜色中。
每天早上7时,在北京的出租屋里,张拴勋等待接单。
位于郑州总部的UU跑腿公司创业团队。
9月19日早晨,在郑州一处工地前等待接单的“跑男”。
他们的工作要么在路上 , 要么时刻准备上路 ;
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别人跑腿,换一份额外收入;
他们行进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带着各自的任务,匆匆忙忙、无所不至。
网约跑腿
9月15日23时,中秋夜下的北京。
厨师姜勇做完最后一桌团圆饭后,并没有选择回家,而是骑上自己新洗的电动车,来到了北京有名的簋街。这里美食众多,以他两个多月当“跑男”的经验,他知道今天晚上,这儿一定有单子做。果然,刚来不久他就在手机平台上收到一个专人直送小龙虾到4.5公里外的配送任务,守株待兔的他迅速出手,抢到这一单。
代取送、代购买、代排号,凡是跑腿的活,“跑男”都能做。一旦用户在手机上下达跑腿任务,最近的“跑男”就会收到推送消息,马上出发。网约跑腿服务效率很高,当然费用也比普通快递要贵一些。
“这就跟滴滴出行一样,我们做的是网约型的同城服务。”杨豪是UU跑腿北京分部的“跑男”队长,原来在滴滴出行从事培训工作。
“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24小时,点到点。”成立于河南郑州的UU跑腿公司联合创始人张现伟说,他们这行与普通快递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采取众包模式,与“跑男”们签约合作。公司负责搭建平台运营管理,“跑男”们则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随时开工,随时收工,用时间换报酬。
明星“跑男”
“跑男”队伍里想要高收入,不仅要脑子灵,还得手脚勤。
“除了给人送紧急、贵重的物品之外,我们接到的三分之一的订单是代购,有时候还会接到排队等业务。”毛康是UU跑腿公司郑州本部的明星员工。他在“跑男”们的心中很有名气,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月入过万元的超级“跑男”。他的挣钱秘诀是借助公司的推广奖励政策,一边跑腿一边推广。入职一年以来,经他介绍入伙的“跑男”有数百人,推荐使用UU跑腿平台的有近万人。
2008年大学毕业后王兵就入职了一家知名企业当了白领,现在已经是这家企业在华北地区的中层干部,月入过万元,闲暇时间比较多。2014年,闪送以一家新型快递公司的形象入驻北京,凭借高补贴和灵活自由的工作形式,很快吸引了王兵的加入。两年多来,从2元地铁时代的“地铁党”到骑电动车、摩托车,王兵的接单量一直比较高。他的手机客户端上显示的累计收入已经达到13万元,这还不包括获得的各种奖励。王兵说,他平时的吃穿用度和房租开支基本上可以靠兼职闪送完成,而他本职工作挣的年薪就可以存下来了。
当“跑男”,有些时候不只是为挣钱。
芭丽文今年49岁,是行业里极少的女性工作者,她把自己戏称为“跑姨”。虽然年龄较大一些,但是她觉得自己身体很好,完全可以用带外孙女的闲暇给人送点东西。每天早上八九点,她就打开手机开工,接下一单后她骑车出发,顺便带上自己外孙女。送到后,她就在手机上按下收工键,然后带着外孙女儿在附近逛一逛,逛完了再上路。这一年,她几乎把郑州逛了个遍。
李乾和李明兄弟是四川人,今年30岁出头,来河南郑州打拼已经6年。原来打算开个川菜馆的他们发现生意被各种外卖分去了很多,于是他们干脆转行当了全职“跑男”。每天搭着伴儿出发,俩人每月总收入平均在1.2万元左右,都被公司评为10级优秀“跑男”。
俩兄弟说,这是他们的事业。
蓝海还是红海?
这个行业,远看是蓝海,近看是红海。
闪送成立于2014年,通过学习Uber(优步)共享经济的模式迅速在北京打开市场,但是现在正在接受众多后来者的挑战。
正如优步和滴滴等网约车公司在开办之初的补贴大战,类似于闪送、UU跑腿的网约速递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凭借各种优惠政策在各大城市迅速生长。如果将同城速递与同城服务相结合,业内预计这块市场将是万亿级规模的蓝海。然而在行业独角兽诞生之前,真金白银的资本血战在所难免。
有两年闪送工作经验的张拴勋告诉记者,如果你在北京街头看到一辆电动车上面同时挂着好几部手机,他很有可能同时为多家速递平台签约了,这是违反公司规定的。
在这样的情境下,城市“跑男”们喜忧参半。有的在高补贴面前辞职去做,但补贴一结束发现收入大跌,再想回去也不合适了;有的则是跟着补贴走,今天在这家干,明天又去另外一家注册;还有的干脆多买俩手机,哪儿有活就去哪儿……但谁也不确定,哪家能真正留下来,未来收入会怎样。
即便如此,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城市“跑男”们已经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