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云签合同了吗?(因疫情原因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解除合约违法吗)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的大规模爆发对民众正常的生产及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严格的防疫措施要求我们不得不宅在家进行云拜年,云聚餐,云健身等。
抗疫形势虽然严峻,基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也得在符合防护条件的基础上有序按步骤地推进。诚然,面对面的社交及商业活动应当尽量避免,无接触的安全方式是保障人身安全和正常社会交往的有力措施。
如果你在防疫隔离期间需要签订合同,比如你有买卖和租赁房屋的需求,在此之前已经实地看过房屋,就差这一纸合同就能敲定,或者你需要购买保险签订保险合同,或者你存在签订劳动就业合同或其他合同的需求,云签电子合同了解一下吧!
云签合同应按照什么形式?它的法律效力如何?
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订立合同分为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其中书面形式的合同既可以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签订合同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媒介订立。在疫情爆发之前,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社交聊天软件,电子邮件,官方网站等网络方式云签合同的方式就已经逐渐为大众所选择。在防疫要求下,通过网络和其他相关传媒设备如传真、邮件、电报、电传、手机短信、电子聊天记录、音视频云签电子合同更应当成为潮流和最佳选择。
《电子签名法》第三条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由此可见,云签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云签合同应注意哪些具体事项?
01
确保云签之前已基本掌握合同核心条款的要素信息
民商事主体在采取传统的面签合同的形式时,通常是对合同的核心条款要素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已经进行过足够有效磋商,比如说在签订买卖合同时,买方对卖方提供的货物价格及质量标准等均应了然于胸方能达成协议,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买房人对标的物房屋的面积,坐落等关系居住质量指数的所有细节通常是通过实地看房而获得全面了解。
因此,如果你想云签合同,最好是前期对于合同标的物的数量,价格及质量等关系合同履行及合同目的实现的重大要素已经进行过细致了解,以免合同条款中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虚假或隐瞒性内容。
所以,选择云签合同的方式应当严谨慎重,以防损害合同主体的合法财产权益。如果等到疫情结束之后掌握合同信息再行签订合同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不要冒着风险着急云签订合同。
当然,网络购物及网络借款等已经相对成熟的电子合同形式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该类型合同,云签合同本来即合同成立的主要渠道。
02
仔细阅读网络平台中的电子合同和相关政策规定
由于云签合同主要以互联网为媒介,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电子数据的资料支持。合同主体对电子数据的阅读并慎重勾选双方权利义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网站的政策规定、格式的电子合同和协议,参与者应全面阅读,之后的勾选操作即意味着合同的成立,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成立。
关于电子合同的格式条款,网络平台及经营者尽到合理的提示注意义务,应达到足以引起相对方充分注意的程度,尤其是减轻、免除格式合同提供方的责任、加重相对方责任、排除相对方主要权利的内容,应采用特别提醒方式,如加大字号、改变字体、加框、加粗、下划线等。
在上述特别提醒的格式条款处,用户应当仔细阅读并正确判断。标的物的数量,价格,质量,履行时间,履行条件,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重大信息应引起参与者重视。对于通过网络及其他数据电子方式签订合同的,对于合同的整个磋商过程,沟通往来进度等全貌应当全程留痕,以免日后发生纠纷而无法举证。对于网络上的电子证据和合同,当事人应当妥善留存保管,必要时应截屏以应对之后可能发生的纠纷。
03
妥善保管网站或者下载查看电子合同的账户密码
通过在官方网站注册成为用户,阅读网站相关政策规定而点击同意用户协议由此签订电子合同的形式非常普遍。网络操作涉及信息技术、法律、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准入门槛较高,签订环境虚拟化且易消失、易篡改、稳定性差,故通过网络签订电子合同应当注意防范其本身具有的风险。
对于进入网站及签订下载电子合同的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应妥善保管,切勿轻易将验证码等关键信息泄露给他人,同时也应对某些不法网站可能发布的虚假诈骗信息提高警惕,对于出现电信网络诈骗端倪的应当及时报警。
遗忘账号密码或者发现账号密码有盗号可能时,应当及时与网站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寻求有效弥补措施进行解决。云签订合同时,对于网络彼端的主体关于通过网络支付款项的要求,应保持高度审慎态度,可采用视频及电话确认对方真实身份等方式核实有效信息,务必确保在进行经济往来没有风险的前提下方能签订合同。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