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歌写了《昆仑》,人称尽得金梁真传,引无数武侠迷追捧和热议(凤歌昆仑梁萧)
对于写武侠的人来说,金庸无疑是一座沉重压在面前必须面对的高峰,那又是一座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因为到后来,都会发现所写许多东西总能涵盖在金庸的影子之下。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只有古龙是个异数,但他完全跳出那个框架又是以牺牲武侠某些优秀的元素为代价的。
到了现在,想要完全突破创新就更难了,毕竟前辈又出了这么多,想跳出框架,不是没办法,但又想写得好看又吸引人那就难了,花招别人差不多都玩遍了,我们还剩什么玩!如果完全模仿呢?读者又是不买帐的,所以现在想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侠比以前难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凤歌写了《昆仑》,人称尽得金梁真传,引得无数武侠迷追捧,实是十分难得了。
《昆仑》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武功描述精彩纷呈,主人公梁萧在宋元交替天下纷乱之际,从小丧父失母流落江湖,入天机宫忍辱学艺,投元军驰骋疆场,夺取襄阳,又不堪战乱平民之痛而反出军营,迷茫漂泊于江湖,甚至游历至亚非欧三洲,最终为大宋死战天机宫。整个故事宏大广阔,有英雄成长,有武功磨练,有儿女情长,又有金戈铁马,家国天下,文化民族,如巍巍昆仑般恢宏大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整部小说上百万字,读下来引人入胜,一气呵成,让我有回到了读金庸作品时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我惊喜于写武侠的出现了个会讲故事的高手。
这部小说粗看下真有许多金庸作品的影子,梁萧像杨过与郭靖的综合,那几大高手其实都像五绝中一人或几人的混合,连背景时代都那么相近。但细想下来还是有许多推陈出新之处,作者是不满足于完全模仿前人的。
首先对科学力量的重视。这个因素在前人的武侠小说中是很少涉及的,而在《昆仑》中科学的力量对故事与人物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书中萧梁是一个大数学家,可以说是集东西方的最高数学成就于一身,而算术就成了他武功和人生智慧的主要动力。从天机宫学艺开始,到三才归元掌,归藏剑,悟十方步,到最终的谐之道,都是用数学原理来解释的,完全不同于金庸用哲学原理来推动主人公的武功和人生。而到了襄阳大战对战争过程的描写,科学力量的重要就更明显了,以前的作者一般着力于写战术技巧,人的因素决定胜负,到了凤歌笔下,武器的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成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武侠小说中加重对科学因素的描述,不可不说是一大创新,而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跟凤歌的理工背景不无关系。
第二个重要的创新是对人们某些既定观念的颠覆,《昆仑》中最惹争议的地方是萧梁帮蒙古攻下襄阳城的段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的这句话是多么掷地有声,而郭大侠死守襄阳更是对武侠中“侠”字的最高阐述,突然有人对襄阳大战来个重新颠覆,主角在蒙古一方,还是攻下襄阳的出最大力者,实是让人难以接受。有人就为这点批评凤歌为创新而失去了原则,都上升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高度了。实不必如此,终究历史上是蒙古攻下了襄阳,不论我们有多大的民族感情,也要正视历史的趋势。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襄阳大战,实是有利于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战争,民族与和平的意义。
凤歌说道,他重视“改良”过于“革命”,在不断的改良推进中,最终达改天换地的创新。从《昆仑》看来,他很好地走出了第一步,在对待金庸等前辈的态度上,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我们也相信他最终能出于“金梁”而胜于“金梁”,这也是所有武侠爱好者的期望。
据说,《昆仑》只是凤歌写作计划中《山》《海》《经》系列的第一部。
一个武侠大家的成长,我们已看到可喜的开始,而这也是凤歌真正向宗师地位迈出的最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