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版集团8个项目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青岛出版集团是不是国企)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深刻把握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和“六个坚持”基本原则,展望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远景,提出“十四五”末实现六大目标,谋划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擘画了出版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以附件形式同时印发,由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两大部分11个子规划组成,首次遴选的规划项目共1929个,其中图书项目1753个、音像电子出版物项目176个。
青岛出版集团有8个项目入选其中3个子规划,分别为:
《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战典》入选未成年人出版物出版规划,《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山西寺观壁画全集》《山西寺观彩塑全集》《中国石窟寺遗产影像档案》《苏东坡书法全集》入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版规划,《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孢粉图谱》《中国针灸通鉴》入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出版规划。
项目简介《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战典》作者李涛,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军事志研究室主任,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从事军事科研2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20多部500余万字的军事著作,其中独立完成10部,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荣誉奖1项,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主要作品有《赤都风云——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纪实》《湘江血泪——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纪实》《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合作研究》《论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等。2017年出版大型军事史丛书《战典》(十四册),是集大成的军事战例著作,荣登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
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专栏作家,“我们爱历史”等知名自媒体专栏作家,《今日》签约作者。出版《曹操秘史》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少年读三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民国金融战》《晚清中国与日本》等历史评论集6部,有多部作品同时在香港、台湾出版繁体版,累计在报刊杂志等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精心组织重要时间节点出版工作”规划重点,旨在通过对青少年加强党史、新中国史、解放军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奋斗精神,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本书精选80个经典战例,以适合青少年的行文方式,帮助青少年从红色经典战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锻造意志,强健品格!
第一册《星星之火》选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20个经典战例,反映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反“围剿”斗争、完成长征的伟大历程。
第二册《中流砥柱》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20个经典战例,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册《南征北战》选取解放战争时期的20个经典战例,反映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征程。
第四册《保家卫国》选取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20个经典战例,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较量的艰辛历程。
《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作者曾振宇,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会副会长,曾子研究院院长,著名儒学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第九、十和十一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儒家哲学、观念史研究,成就斐然。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曾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所著《儒家的故事》得到习总书记的关注,社会影响较大。曾主持编写《汉字中国》等大型丛书。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规划重点,旨在透过观念史的视角,从东西方哲学及文化“视域融合”高度,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实现传统儒学的复活和新生,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立足国家治理、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其提供文化资源支撑。该项目首次从观念史角度系统梳理2000多年儒学发展史,探寻东西方哲学与文化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对儒学具有“现代性”因素的成分进行“提炼”和创造性发挥,融合东西方的哲学智慧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梳理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内在独创性,让学界和社会大众从一个焕然一新的维度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特点和现代性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指导性价值。
《山西寺观壁画全集》作者罗世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生于湖北武汉。1977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绘画理论研究及创作,是中国壁画理论、考古、鉴赏研究的权威专家,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撰写和主持撰写学术著作十多种,学术论文及当代艺术理论文章近百篇,并多次被国内外同行转引,成果受到海内外美术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宗教美术史》等。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旨在通过系统、完整地整理山西寺观壁画的档案性图集,加强对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研究、利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集》为国内首部系统、完整地呈现山西寺观壁画的档案性图集,收录了唐代至清代600多处寺观的壁画图版,较全面而细致地反映出山西寺观壁画的全貌,兼顾了文化、建筑、民俗、艺术和历史等的综合解读。山西寺观壁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伟大的创造力,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集》的出版是对中国寺观艺术的抢救,将为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考,也将进一步放大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山西寺观彩塑全集》作者罗世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生于湖北武汉。1977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绘画理论研究及创作,是中国壁画理论、考古、鉴赏研究的权威专家,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撰写和主持撰写学术著作十多种,学术论文及当代艺术理论文章近百篇,并多次被国内外同行转引,成果受到海内外美术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宗教美术史》等。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旨在通过系统、完整地整理山西寺观彩塑的档案性图集,加强对山西寺观彩塑的保护、研究、利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10卷,为国内首部系统、完整地记录山西寺观彩塑的档案性图集。《全集》收录了唐代至清代600多处寺观的彩塑图版,较全面而细致地反映出山西寺观彩塑的全貌,兼顾了文化、建筑、民俗、艺术和历史等的综合解读。山西寺观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伟大的创造力,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集》的出版是对中国寺观艺术的抢救,将为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考,也将进一步放大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石窟寺遗产影像档案》作者丁明夷: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研究系,硕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佛教艺术与考古研究。代表著作《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中国美术全集·巩县、白台山、天龙山、安阳石窟》《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北方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南方石窟》《佛教艺术百问》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旨在通过抢救性整理石窟寺雕塑艺术宝库,加强对石窟寺艺术的保护、研究、利用,填补国内石窟寺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全集》共分为6个子集:《云冈石窟全集》按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每卷400余幅图片,总计7000余幅,全景式地展现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瑰宝;《龙门石窟全集》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特别在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纹样以及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敦煌石窟全集》运用文字、测绘等各种记录手段,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和壁画,洞窟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等全部内容,为今后洞窟修缮乃至全面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麦积山石窟全集》从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地诠释了佛教在中国的融合、演变,全景展示石窟和佛像、壁画,印证了麦积山石窟的重要地位;《克孜尔石窟全集》收录了目前已发现的300多个洞窟的详实资料;《响堂山石窟全集》收录了响堂山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样式特点的精品造像图片,全面展现了响堂山石窟雕刻艺术的成就和魅力。
《苏东坡书法全集》作者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领域蔚成系列、总数186万余件的珍贵馆藏。
王连起,著名古书画碑帖专家,学者,书法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尤其长于晋唐宋元书法、绘画、碑帖刻本的真伪研究鉴定,被称为国内《兰亭》研究第一人。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抢救、整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对故宫收藏的和存藏海外的苏东坡作品典籍进行系统性整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该项目对故宫和海内外博物馆内收藏的苏东坡书法作品进行收集、拍摄,并对图片进行整理,配以释文,设计排版后集结出版。本丛书共6卷,其中墨迹2卷,法帖3卷,碑刻1卷。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孢粉图谱》作者汪品先,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学家,主要著作包括《地球系统与演变》等,主要从古海洋研究。
周忠和,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中国“金钉子”——中国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研究》,主要从事中生代鸟类与恐龙研究。
孙湘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在《Marine Geolog》《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研究。
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Nature》《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翁成郁,同济大学教授,在《Nature Geoscience》《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郝秀东,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在《Marine Ge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郑卓,中山大学教授,在《Quaternary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王伟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Palaeoworld》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许清海,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The Holocen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李月丛,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在《The Holocene》、《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主要从事孢粉学研究。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属于反映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孢粉研究的空白,旨在通过对中国珍稀濒危高等植物的孢粉形态的研究,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对国家现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激发民众的保护热情。
《中国针灸通鉴》作者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针灸理论、针灸学术史、针灸文献文物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图书)贡献奖、“三个一百”科技原创图书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出版。
内容简介该项目符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抢救、整理中医文化遗产,整理针灸相关文化典籍,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本丛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完整最细致的中医针灸文献汇编,结合近年来中医针灸研究的最新成果,纵向梳理回顾两千年来中国针灸医学的发展概况,横向系统展现针灸穴位、针灸经络、针灸证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具学术研究价值与科技积累意义。
欢迎关注青岛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ID:qdpu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