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案例】线上办公“云”签约?电子合同风险须防范!(线上签约有效吗)
1
案例回顾继2020年3月人社部明确电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之后,4月22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消息称,北京将在全国率先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同时将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便民利企服务的相关要求,逐步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搭建全市统一的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平台。此前,已有部分企业在电子劳动合同上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应用,比如:京东集团早在两年前就开发了自己的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在员工入职、合同签订、岗位调转、员工离职、人事证明等场景中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签署,北京地区3万名员工全部签署电子劳动合同。
万达集团从去年底开始搭建空中办事大厅,将员工面签转移到线上进行,目前已经覆盖3万名员工,完成了5000人的电子劳动合同签署。
百度公司去年建立内部电子签约平台,将企业电子签章应用到当年下半年的校园招聘中,今年还计划将电子签约应用到员工入职、续签、转签等更大范围的场景当中。
受疫情影响,电子合同因为零接触、零传播、零跑腿等特点,迅速成为万业普及的国民级应用,除了人力资源领域,其在其他细分领域的关注度也前所未有提高。素材来源:新华网、新浪财经
案例分析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电子合同在法律层面早已得到认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修改,以及今年特殊形势下相关部委、省市陆续出台的鼓励政策,更是进一步扩大了电子合同的应用场景。那么,企业开展“云”签约,都需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01企业应用电子合同会面临哪些风险?企业以电子形式订立合同,应当特别注意审查合同对方的身份,并保证合同内容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合同最终形成后未被更改。具体而言,企业应格外注意防范:第一,与不具备代理权或越权代理的主体签订合同,导致合同无效或引发潜在风险。企业订立电子合同时,由于无法当面核验合同对方的身份,因此可能难以确保签约人与合同主体一致或其有权代表合同主体签订合同。第二,电子合同签署后被人为篡改或因非主观故意因素导致内容变化等,致使企业蒙受损失。储存电子合同的硬件或数据库等存放环境,以及调取查用电子合同时采用的打印、U盘拷贝等方式,均存在合同内容发生更改的风险。第三,电子认证服务提供方或电子合同签约平台等供应商选择不当,使合同效力存在瑕疵、发生纠纷时举证困难、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发生泄漏等。随着远程在线办公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云”签约的方式订立电子合同,在此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和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电子合同的应用场景,以及是否自建电子合同签署系统或选择何种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并加强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确保签署的电子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且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作者:冷晓晖2020热门案例推荐
中纪委再敲警钟!——百余药品遭“统方”,暗做“药代”终被罚投资失败、讨债困难…上市公司与子公司、控股股东的恩怨情仇录印度第二大独角兽OYO在中国将走向何方?5.38亿用户数据遭泄露?企业数据安全不容小觑古代科举舞弊、反舞弊与现代企业招投标管理理念民生银行推售“假理财”,假印章合同骗取16亿!高管约束不给力,谣言迫害自家人?临聘出纳“蚂蚁搬家”,资金管理漏洞百出由武汉红会物资分配困境想到的几点建议天齐锂业豪赌跨国并购失败,260亿蛇吞象后被噎出现内鬼?富士康这下摊上大事了!企业社招引狼入室,被盗千万复工困难盒马鲜生疫情时期出“妙招”——共享员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原创舞弊案例
Copyright©2014-2020 锐思商学院
该素材文章为锐思商学院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为锐思商学院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锐思商学院微信公众号。如未注明内容出处,我们将联系微信官方进行处理,谢谢!
好文章,别光自己“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