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的扩张与盈利难题(飞书有什么用途)
近日,有媒体报道,飞书管理层在会议上透露,飞书国内业务短期内难盈利,业务重心将转向国外,特别是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地区。此消息一出,引发业内热议,在国内协作办公平台企业中,飞书、钉钉、企业微信屡屡被放在一起讨论,此次飞书的新动态,是否意味着在国内竞争中飞书已经落于下风?
错失先机,困于盈利难题
2020年初疫情的爆发加快了在线办公的发展速度,在线协同办公软件快速崛起,被大范围使用,其中,飞书作为一站式协作平台,与企业微信、钉钉呈现三国鼎立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达264.2亿元,市场持续稳步增长,预计2021-2023年,中国协同办公行业将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2023年的市场规模将达330.1亿元。
立项于2016年的飞书,一直是字节跳动内部的一款办公软件,2019年4月,飞书先是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版本,5个月后又在国内市场发布,开启了飞书的商业化之路。
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飞书还是晚了一步,单从商业化时间来看,钉钉于2015年上线,企业微信于2016年上线。目前,飞书的用户数也明显低于另两个竞争对手,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2年11月协同办公赛道APP的月活跃用户数(MAU)集体达到近两年的峰值,其中钉钉MAU达到2.53亿,企业微信达到1.1亿,飞书为930万。
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牛瑜认为,“一方面,是飞书错失市场先机,导致钉钉和企业微信已经培养了用户习惯,且有自己的稳定客户群,用户很难接收其他产品;另外一方面,飞书更多是字节内部的通讯工具,带有更多内部色彩,而不是一开始面向市场,所以存在一定的用户理解偏差,未被更多用户喜欢。”
不过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对飞书表达了喜欢,有用户就表示,“飞书用户体验真的超级好”、“用过飞书再用钉钉简直就是体验降级”、“个人感觉飞书比钉钉好用,但是不知道为啥好像还是钉钉用的多”。
图源微博评论
2022年开始,飞书、钉钉、企业微信等告别“免费”,开启协同办公平台的收费时代,阿里旗下的钉钉对企业客户收取年费,其中专业版(每年9800元)、专属版(每年10万元起)、专有版(每年100万元起);企业微信按调用的账号数量收费,一个互动账号一年收费50元;飞书企业版收费费用是420元每人每年。
既然飞书的使用体验被不少用户认可,为何飞书还出现了“国内业务难盈利”这样的困境呢?牛瑜认为,“首先,飞书更多是企业内部转化的产品,互联网公司痕迹较重,未真正去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一味根据自身需求来开发,导致未能体现大多数企业的需求与偏好。其次,字节很多产品,尤其是抖音等,更多是针对个人的娱乐平台,导致飞书推广与宣传难以触达相关商业机构决策者,进而很难被相关商业机构决策者所认知与体验并购买。”
对于盈利,不仅飞书难,钉钉、企业微信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TOB服务付费习惯还未养成,但是对比拥有更大用户量的钉钉和企业微信,飞书在其中更为艰难。
海外市场非坦途,产品创新仍是关键
飞书对海外市场的看重,并非近期才开始的,从其推出的首款产品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便可见一斑,但是走出去就一定能盈利吗?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协同办公市场发展迅速,2019年企业协同办公市场规模为310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481亿美元,整体市场增速近10%。
以飞书瞄准的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地区为例,其中欧洲、日本已经是巨头云集,微软、谷歌、Salseforce 等企业厮杀激烈,与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并无大的区别,东南亚市场上,目前协同办公市场快速崛起,据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印度尼西亚远程办公行业市场现状及海外企业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以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远程办公的普及度较高,其中印尼地区的市场普及率达到35%。不过与国内市场类似,这些地区同样有着付费习惯未建立、市场较分散等问题。
目前,针对媒体报道的“业务重心转向国外”的传闻,飞书尚未回应,但是从飞书最近一系列动态来看完全放弃国内业务并不现实,飞书先是宣布签约联影医疗持续向大健康行业发力,其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接下来将对餐饮业针对性破局。有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飞书项目的签约企业数增加至超200家,涵盖企业服务、文娱、互联网、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医疗健康等各个行业。
TO B市场的先发优势或许确实很难扭转,但是商场如战场,产品依然是决定输赢的最终决定因素,针对国内未来协同办公市场的走势,牛瑜认为,“未来协同办公是大势所趋,但真正做到协同办公可并不容易。一方面,每个企业需求都有一定的差异化与个性化,这个需要创新技术来解决;另外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保密更重视,也需要协同办公在这方面更多创新努力。否则协同办公更多是一些交流与会议工具,很难真正做到协同办公。”
对于飞书的胜败,可能仍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