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签品牌战略升级 电子合同市场不断升温(上上签创始人名单)
IT时报记者 章蔚玮
随着国家对于《电子签名法》的不断放开,电子合同行业不断升温。4月23日,上上签电子签约发布品牌升级战略,用SaaS服务开拓新的商业模式,采用SaaS软件服务年费+合同费用的模式升级服务,应对即将到来的白热竞争。
杭州上海电子合同签署量靠前
电子合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平台搭建的在云合同形式,在电子合同系统中,具有实名认证,且合同内容、合同签名不可篡改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合同正在被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销、物流领域大规模采用,其中与员工签署电子劳动合同,以节约签署所需时间成为目前最高频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大型企业中,每年续签的合同达十几万,人力资源部门花费在续签合同上的时间就达到几个星期,转换成在线签署电子合同后,签署所需时间缩短至1天。
据了解,上上签于去年8月完成行业内首个C轮融资后,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8个月内,企业客户数量从50万家跃增至235万家,平台日均签署量达到1000万次,最高峰值突破2100万次。其中,上海、杭州均位于全国前列。据上上签后台数据显示,2018年,上上签平台的签署总量达到24亿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占全国电子合同签署量总和一半以上。
“一二线城市对于电子合同的接受程度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更高。”上海的华住酒店集团、中智、光明乳业、上海医药、罗莱家纺等都成为了上上签的付费用户。
电子合同生命线:安全
目前,包括政府机构和超大国企内部在进行电子合约系统的搭建,电子合约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这对于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合同记录着交易对象、金额、条款等商业核心数据,堪称企业的‘生命线’。合同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存储,是客户在选择电子签名服务商时最注重的考核因素,也是电子签名服务商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壁垒的体现。”业内人士看来,谁能在安全技术上真正给予用户保证,谁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公开资料显示,全国约有近7000万家企业和组织,假设平均每年需要签订1000份电子合同,就有近百亿的市场规模,其中不包括房屋租赁等合同。在国外,电子签名市场起步较早,成立于2003年的电子签名服务厂商DocuSign ,2015年5月获得2.33亿美元融资,目前估值约为30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合同市场竞争激烈,除了金融机构外,包括超大国企和政府机构也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战场,“随着政策的落地,政府部门对电子合约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据了解,目前国内五大行中包括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始采用电子合约,上上签在诸多电子合约市场中,首家获得银行金融机构合约的企业。
除了区块链技术外,AI技术在电子合同领域中得到应用,包括与公安系统联网的人脸识别系统,也已逐步在电子合同中被推广。据上上签透露,上上签与蚂蚁区块链、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达成合作,从认证上把好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