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线丨保时捷Taycan后,戴姆勒、沃尔沃也签单均胜电子800V高压方案(最前线的意思)
文丨彭苏平
编辑丨李勤
除了续航里程,充电效率是影响电动车“补能焦虑”的重要因素。800V平台可支持超快充,已成为行业下一个关键技术高地。
自2019年保时捷发布全球首款搭载800V平台的汽车——Taycan之后,近年来中国车企也掀起了一轮800V上车热潮,比亚迪、小鹏、吉利等车企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和规划。
面对这一全新增量市场,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迅速行动。2月7日下午,在一场技术分享会上,均胜电子介绍了他们下一代800V平台相关的技术策略与产品方案——覆盖电池管理系统(BMS)、功率电子(PE)两大产品线,集成化、降本是关键词。
在高压快充领域,均胜电子已有量产经验,保时捷Taycan便是由其提供高压充电升压器(Booster)、电压转换器(DC/DC)等核心部件。而在电池管理方面,均胜电子也布局了全电压平台的BMS,目前正与沃尔沃、戴姆勒开发800V高压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据悉,2022年,均胜电子累计新获800V高压平台相关订单约90亿元。
800V高压已成为提升充电功率的主流技术路线,但技术、供应链、成本等方面仍存在掣肘,现在整体还处于落地应用的早期。
宁波均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姜钊总结了800V平台上车的三大痛点:
一是桩车电压等级不匹配。尽管很多新能源车企都在拥抱800V,但市场上大量的存量充电桩最高只能支持400V电压;
二是成本高企。800V平台需要适配全新的充配电和电压转换等部件、组件,它们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部分部件还因良品率较低而成本偏高;
三是安全控制难。超快充下,动力电池的析锂、隔膜刺破后的热失控都是技术难点,对电池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学哲也表示,800V平台对电池设计和电池管理都带来了更大挑战:
电池设计上,现在的市场需求是兼顾续航和充电效率,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本身就是矛盾,因此电池单体、材料等方面需要革新,特别是负极材料石墨,容易在大电流下带来锂的沉积(即“析锂”),这是核心技术挑战;
电池管理上,对于电池状态的精准检测与估计、高低温热管理、快充的管理等,充电安全和电池寿命相关的管理难度更高,比如需要先进的析锂检测手段对该现象进行防控,在快充过程中实时监测。
围绕这些痛点,均胜电子研发、布局了新一代解决方案。
针对桩车电压等级不匹配,均胜电子推出了高压平台充电升压模块 (800V Booster),通过电压的转换,800V车辆能够在400V快速充电站充电。
此前均胜电子已向保时捷推出了单体式的、在车载电源侧的方案,现在又推出了新一代非独立电路方案,将显著减重、降本。
针对成本高企,均胜电子的方案是“多合一”,在集成度上提升,强调模块化和平台化,并加推大功率平台产品。
姜钊现场展示了一款高度集成的新产品:由OBC+DC/DC+PDU(车载充电机+电压转换器+功率分配单元)的三合一产品,它目前可以支持主流的400V电压平台,预计2023年、2024年能应用到800V高压平台。
而针对安全控制,均胜电子与同济大学进行合作,探索在析锂表征方面,将算法和建模在应用层上写到BMS当中,同时与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合作,让其提供更多的采样量、采样精度和采样频度,使800V平台下的电池状态能够呈现更高的白盒特性。
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功率电子(PE)两大产品线呈现出联动的趋势。姜钊表示,这一技术路线已在市场端得到了积极响应,他们正在为一家欧洲整车厂做六合一——把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载充电机OBC、双向OBC、电压转换模块DC/DC、小功率DC/DC、低压分电模块和电池的平衡电路——的整合。
“这样的方案在技术可行性上已经摸到了顶点。此后,我们可以根据整车厂的需要进行裁减,实现在六合一以下的多种组合——三合一,四合一。”姜钊介绍。
技术的攻关和迭代下,性能和成本有望实现突破,800V平台和超快充技术将会在智能电动汽车上更为普及。
当然,规模化仍然是降本的关键。姜钊也表示,800V当下上车,最大的难点还是上下游的配套,包括诸如碳化硅MOSFET之类的元器件尚未规模化。“当成本能实现快速的优化,它的应用才能产生指数级的拐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