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朋友参加过汕头的人才引进吗?(汕头人才引进值得去吗现在)
更新本来应该在后面。考虑到看这篇回答的人才大部分都要进汕头体制内,玆摘录两个汕头发生的真实案例。汕头体制内的情况和生态通过这两个案例可窥一二。 案例一:绿化带伤人案。2019年9月,汕头市交警在执法过程中为截停某摩托车,直接抡起路边的摩拜单车向摩托车砸去,导致车上两人当成重伤,昏迷不醒。事后,汕头市公安局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称是摩托车驾驶人撞向绿化带所致。舆情汹涌,广大网友第一时间把摩拜的微博占领了,调侃到“你们家的摩拜都变绿化带了,知道吗?”。经过要整整一天时间发酵,汕头市公安局才发公告称:系辅警在执行公务时用摩拜单车截停 。老百姓们支持交警执法,反感的是不文明执法,困惑的是在现场视频已传遍全城的情况下,为何不敢及时回应舆情,还捂着一天(事后当地一体制内朋友跟我吐槽在当地交通案件定损被拖延了很久,在此不表)。 案例二:去年疫情最厉害的时候,记得是正月初三的中午,忽然发布公告称为了防控疫情,限制汕头对外交通(“封城”)。这个决定把当地老百姓都整懵了,短时间内老年人们排队去抢购粮油米。很好,过了三个小时,公告撤回,取消了。这个事件影响比案例一更恶劣,汕头直接上了BBC 和美国新闻,主持人调侃说:“中国除武汉以外第二个封城的城市,在广东,距离武汉几千公里!”当时一看到汕头市封城,广东的老百姓都在揣测广州和深圳何时封城,结果是书记和省长专门为此辟谣。央媒还就决策的不科学不严谨专门发了文。 上面两个案例都有据可查,很多消息现在还停留在网页上。这两个案例背后,折射出来当地行政决策的不科学,危机管控能力水平低,更映射出当地体制内的困境:很多当地体制内优秀的年轻人因为没关系迟迟得不到重用提拔,只能干基础的活,连科长位置都很少给!导致当地体制内暮气沉沉。领导干部更多是看重关系、资历,而不是唯才是用!其结果就是:每逢重大决策落地,重大危机事件,汕头给人的感觉就是慢半拍、掉链子、不扎实!每逢重大突发事件,给人感觉措手不及。因为牵头负责人大部分不专业,心里没底自然就不敢担当。而外行领导内行,结果就是用会议来落实会议,文件来落实措施。外在给人的观感就是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诉求得不到回应!体制内年轻人的困惑就是:加不完的班,看不到希望的升迁 。 做为曾经在当地生活,也曾在当地工作过的所谓“高学历人才”,客观评论几句: 在写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把客观背景说清楚。汕头人才引进是有诚意的,历年来少有。但是,汕头本地体制内最不好的社会风气是不愿意给年轻有为的人腾出位置。尤其在2019年职级职务改革以后,汕头体制内很多老人占着好位置领高工资,不干活却一直不放出实权。说实话,比起珠三角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珠三角是很愿意给年轻人位置和机会,上位的大部分都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汕头这些体制内老干部的存在,说实话大大拖了汕头营商环境的后腿,而短期起码十五年内很难有大的变化。想要去的人要做好在汕头体制内难升迁没发展后劲的思想准备。想要混日子的可以忽略。 一、开宗明义第一条:做为高层次人才,各位有没有考虑过政策的可持续性?还有发展前景和天花板? 很多人纠结当下待遇,却没去思量当下待遇的可持续性。现在给你30万待遇,3年后呢?以汕头当地孱弱的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能支持给高端人才持续这么高的待遇?可行吗?汕头市实体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财政负担重,又没有重量级国家政策加持的普通地级市,政策待遇的可持续性能长久吗? 现在的书记重视人才,三年后换了书记还继续推行这个政策吗?看了很多人对这个政策的美好憧憬,却发现他们欠缺考虑了政策稳定性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发展的天花板和后续发展要看当地对人才的重视力度。很遗憾,汕头对自己的人才都谈不上重视,而这种对人才的漠视和冷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已经形成本地不良的社会风气:欺负老实人,重视资历,重视山头而不看中真才实学。你有再多本领,在体制内没有靠山帮你讲话,好事轮不上你。当地人还给老实人起了个绰号:“无窍”,当地人崇尚:“识字抓不到水蛭”。据说当地20多年前就花重金从全国各地的体制内引进干部,据当时引进干部所讲:“那个年代汕头是个经济特区牌子在全国很响,但是一去到当地还是被当地落后的社会生态和人情世故惊呆了。招过去的同志都想办法逃离。” 在当地工作交流所得,当地体制内还有不少研究生干了十年继续当科员(就我知道的市直部门就有不少),当地的组织部门对此不闻不问。做为高端人才你确定愿意去体验下这种社会风气?做为高端人才进体制内,当你看到隔壁科室老王矜矜业业数十年还是一名科员,再瞅瞅你浅薄的资历,不知你到时会做何感想。 二、薪资待遇:硕士没有写明具体待遇,也没有写明是哪一级财政负责。参考市一级部门工资待遇,硕士生拿到手工资为13W左右。如果家庭能提供首付款帮你买房,这个收入在当地可以解决你住房问题。这个收入水平在当地已经属于中上水平,本地制造业竞争力低,上市公司除了超声电子拿的出手(国企,很多汕头本地男人进企业的优选),其他的上市醉心于资本运作无心实业。本地除了垄断国企、银行,大部分企业工资水平低,除非你做到高层领导,大部分企业一个月评论4000-5000元,大部分企业是不买社保或者按照最低标准缴交社保。 三、存在的问题: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当地的人文风气不利于人才长期扎根工作。 汕头本地最让人压抑难受的不是口口相传的排外,而是汕头大部分人不思进取,保守懒惰,体制内升迁不论功劳论资历,这些对青年人才的打压是尤其厉害的。 汕头从2000年经济就基本停止发展,经济实力从全国前30名滑落到100名开外(最新数据经济总量等与云南省曲靖市相当,大家自己琢磨)。这20年来,但凡有点能力和门路的汕头人都外出发展,这样筛选下来留在汕头本地人口的基本盘大部分是追求安逸生活,不思进取,学历低的人。工作上得过且过,办事上想办法卡你(你能想象去工商局打印一份企业的工商内档居然只能打印一次,还冠冕堂皇说给他们增加工作量),工作能力上退化不敢担当是整个队伍的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你稍微想做一点创新和变革都会被视为是异类。 四、本地体制内对人才的态度。身边朋友实例,有硕士生进入市直单位工作七年以上,仍没有晋升副科的。有硕士毕业一直被压在基层工作,迟迟未解决晋升待遇的。身边朋友反馈:汕头这边人才太少(当地大部分干部的学历和毕业学校都非常一般,大专文凭不少,平均年龄偏大),各单位来了人才却不懂得珍惜培养。美其名曰多锻炼,其实是不停让你加班干活。年底评优给你优秀,遇到晋升不好意思,不看学历不看工作量,要看亲疏远近!要看先来后到!怎么解决,还要靠内部关系疏通,走上层路线。 汕头以前不是没引进过人才,只是整个社会都是这种氛围,以前引进的人才都碰见过上面这样的困境而被排挤到体制边缘心灰意冷或者被迫出走(占大部分)。市委部署再好,下面的区局不会执行没有能力执行,再好的政策都没法接住,落地生根。而这一切怪谁呢?怪自己二十年来对人才不重视甚至漠视所造成的恶果。 五、落后的交通建设,空有其名的交通枢纽。 一个全国交通枢纽,连直达北京、上海的列车都没有,连大型机场也没有,徒有其名。 当地人说:联络线开通三年,在汕头市区还无法乘坐动车前往厦门杭州,联络线东侧铁轨完全作废生锈。至于当地的交通秩序和道路规划,落后于内陆绝大部分地市。十年内看不到任何改变迹象。当地市中心施工一段天山路400米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每次都有不同理由延期,而且这种幺蛾子事情还不止一件。当地低能的办事效率和落后的办事水平可见一般。 对了,补充一个高层次人才们忽略的事实:汕头市这两年终于想起来要重视人才,中小学老师招聘不能再靠关系走后门了。 可是高端人才去到汕头市一看会发现:不对啊!学校里的台柱子大部分是韩山师范学院的,我一个高层次人才无容身之地啊!为啥会是普通本科毕业学生来教我的孩子?水平高低咱姑且不论,课外明目张胆有偿补习已经是汕头市的常态。怪谁呢,以前汕头市的教师招聘都充斥着铜臭味,找关系送礼塞钱,本地人都见怪不怪,这样的风气居然能在汕头横行二十多年这在全广东也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