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道生带队,拿到1770亿收入(汤道堂1979)
记者|覃毅
编辑|鄢子为
TO B业务,成为腾讯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3月22日,腾讯发布财报,TO B业务(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2022年表现亮眼,收入1770.6亿,首次超过游戏板块。
其中,由于支付金额增加,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增长,但云及其他企业服务的收入同比下降。
这与腾讯调整打法有关。
腾讯表示,2022年,在云及其他企业服务上,减少亏损业务并优化成本,同时专注于利润率更健康的自研PaaS解决方案,如音视频云和数据库。
“过去三年,我们做了很多冲量的事情,追求大数字营收而毛利亏损,是没用的。”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在内部讲话里表示。
“汤道生之前不想做集成,但腾讯经常被市场份额和舆论裹挟,被迫做总包拿市场份额。”马化腾说,希望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团队聚焦于自身优势。
回归产品
CSIG总裁汤道生面庞清瘦,身材瘦削,在公司内部是出了名的谦逊低调。
“他喜欢背一个双肩包出入公司。”一位腾讯员工称。
这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学霸,2022年,主导了一场变革。
“我宁愿做一个150斤的强壮个体,也不想做一个200斤的虚胖者。”他表示。
2022年11月,汤道生坦承,腾讯早期的云业务为了抢市场,亏损也要拿项目,做了很多集成、总包的业务,牵头拿下订单,整合自研产品和第三方产品。
这类业务收入规模大,但利润率不高。他打了个比喻,“拿回来100块,可能要付90块给第三方合作伙伴”。
想清楚这一点,汤道生牵头变革——To B业务从“集成”转换为“被集成”,回归产品本身。
转变打法,需要协作者。
为辅助汤道生,腾讯重点引进了一名高管,前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
李强
他有20余年IT从业经验,于2021年加入腾讯,担任集团副总裁。
2022年7月,CSIG事业群调整组织架构,成立政企业务线,由李强负责。
李强曾给马化腾提建议,专注自研产品,“全世界TO B做得好的公司,没有一家是靠系统集成做大的,核心还是做产品”。
思路确定后,密集动作相继落地。
甘做绿叶
“腾讯不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角。”汤道生在一次访谈中表态,公司的定位是绿叶,以服务心态做好助手的角色。
他强调,要从C端切入B端,公司服务的很多企业本身就是B2C的企业,比如金融、零售服务等,腾讯原有的工具都能提供支持。
腾讯着手整合内部工具,撬动客户资源。
2021年,腾讯CSIG通过一系列融合举措,打通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及腾讯文档等协同办公应用,内部协同度提高。
2022年底,腾讯云发布智慧员工管理方案,融合腾讯电子签、腾讯乐享、腾讯微卡、腾讯云HiFlow、数据连接器等多款产品,再将方案推向市场。
针对数字化定制需求高的制造企业,腾讯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WeMake,整合云产品、优图工业AI、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中心、微瓴、企业微信、企点等多个内部产品。
一系列动作下,腾讯云去肥增肌,更健康。
只是,云业务,难挣钱。行业内,阿里云,刚刚进入盈利期。腾讯云尚未披露盈利数据。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2020年至2022年,腾讯云毛利率大约为-14%、-7%和-7%。
一场大考
如何撬动真正的利润来源,对腾讯云来说,很关键。
云服务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云早先通过收购万网(IDC服务商,有超50万客户)扩大规模,lass基础好;服务政企客户,腾讯云难与华为、运营商等云厂商竞争。
两位企业老板告诉《21CBR》记者,曾与腾讯云团队接触,但最终选择了别的厂商。
“前期,腾讯云诊断了厂区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方案。公司产品是非标定制化的,它没有接触过我们行业,需要花费更多人力和研发成本。”一名老板表示,企业端成本也高。
腾讯云自然明白这些问题。
为补短板,2022年10月,腾讯与联通成立合营公司。
“运营商有庞大的企业服务体系,各地公司都有专属团队服务企业。我们服务的部分客户,不一定都用公有云,很多国央企有自己私有云。”汤道生解释。
腾讯与运营商的合作非常互补,支持以软件的方式部署到客户的私有云,联动起来服务客户。
腾讯云也在探索前沿科技。
在业绩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等高管回应,未来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增长加速器。
刘炽平说,腾讯拥有广告游戏、短视频以及云计算业务,在基础模型和生成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有优势。
“腾讯云不仅能满足内部产品对计算能力不断增长的需求,也能满足客户对应用程序计算能力增长的需求。”他表示。
就是说,汤道生带领的CSIG团队,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整合腾讯系业务,做产业助手和创新应用。
这注定是一场大考。
举报/反馈